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丹毒
编号:11949692
面部丹毒误诊1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3岁,哈萨克族牧民。因“颜面部红肿伴疼痛4 d”于2009年7月17日就诊。患者自述于7月14日不明原因出现双侧鼻翼发红肿胀,自觉轻微胀痛不适。没引起患者在意,但第二天肿胀波及整个面部,疼痛加剧。并双侧眼睑也出现明显肿胀。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曾就诊当地一个体诊所给予诊断“面部过敏性皮炎”,给予外用药物及口服依巴斯汀片等治疗,但效果不佳,并且出现发热症状(当时未测体温)。化验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6,5×102/L、中性粒细胞89.6%、淋巴细胞15%;尿常规无异常。查体:体温38.5℃。脉搏86次/min,血压130/80 mm Hg,面部可见水肿性红斑。表面皮肤紧张,触之有灼热感,无糜烂、渗出,双侧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并与周围正常皮肤境界清楚,双侧倾下分别可触及3个约花生米样大小的肿大淋巴结,咽部不充血,扁桃体不肿大。经询问患者平时在没事时喜欢挖鼻的习惯。初步诊断:面部丹毒。由于患者对青霉素过敏,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阿奇霉素0.5g、1次/d;面部用5%硫酸镁热敷等对症治疗,5 d后,面部不适症状消失,查体可见面部遗留轻微的色素沉着。

    2 讨论

    丹毒主要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由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溃疡、鼻炎、慢性湿疹等均可诱发本病。本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等处,多为单侧。起病急剧。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的烧灼样疼痛,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压力除去后红色很快恢复,治疗不及时可出现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疼痛,严重者可导致淋巴性水肿,甚至形成象皮肿而导致误诊,并且常伴有头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对于新生儿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因败血症或腹膜炎而死亡。特别是本例患者在初次就诊时,面部表现像过敏性皮炎的症状而误诊。面部丹毒在临床上不常见,而诱发原因大都与平时有挖鼻习惯有关。丹毒一旦确诊,治疗上首选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类,如果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可以选择红霉素类抗生素。, 百拇医药(黄 维 刘咏梅 王 珂 聂红卫)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