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492
[第二章]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3)(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1日 《实验针灸》
     第二章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cor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s and viscera),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脉或穴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和刺激体表经脉或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大量事实表明,体表与内脏或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1.压痛与硬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穴位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不同脏腑疾病常在不同穴位出现病理反应,有比较明显的部位特征。例如,胃部疾患主要在足三里、中脘、阳陵泉等穴处出现压痛点和条索状物,而肝病则在足三里、肝俞、曲泉、太冲等穴处出现上述阳性反应。

    刺激内脏器官也可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出现疼痛反应。在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身上,分别用气球扩张刺激胃时,所引起的牵涉痛一般是沿腹中线,同时向骶骨部放射;刺激十二指肠时投射范围是自剑突至脐部;空肠与回肠的投射部位是在脐周围。在一位女性患者做输尿管手术时,用电极刺激输尿管近肾端,患者主诉在脐部水平沿直肠边缘的肌肉出现疼痛,而当刺激肾脏时,则在背部脊柱与肋骨联合出现疼痛。前者与肾经走行的部位相符,而后者则相当于肾俞的部位。
, 百拇医药
    2.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学者广泛开展了穴位低电阻的测定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资料。用恒流式皮肤电阻测试仪,以三电极法同时对500名受试者十二经脉腕踝部穴位进行了测试发现,有心血管系统和神经、意识方面疾患时,心经和心包经电阻有异常变化;有呼吸系统疾病时,电阻变化则多见于肺经穴位;有胃溃疡病患者,胃经穴位皮肤电阻变化显著,其次是脾经穴位。在对健康人与疾病患者肺经、胃经五输穴和经线上非穴点及经线旁开0.5厘米对照点测试结果亦表明,五输穴皮肤电阻一般都低于经线上非穴点和旁开对照点,并随病情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在脏腑病变时,出现相关穴位两侧对称皮肤电阻失衡现象。

    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变化,也会引起穴位导电量明显变化。例如,测定正常人进餐前后胃经有关穴位导电量,多数例次在餐后增高,其中以足三里最为显著。在膀胱经原穴京骨及膀胱俞、太溪、三阴交、照海、太冲、关元、中极等穴上测定排尿前后导电量,大多数例次在排尿后导电量下降,而其它经脉导电量变化不大。妇女妊娠过程中任脉的中脘、气海、关元、中极以及冲脉的肓俞、带脉的带脉穴等导电量,均较未孕时高。
, 百拇医药
    3.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1)脏腑生理性改变时耳廓低电阻点的变化:346名未孕和孕期健康妇女耳廓电阻测定结果是:2~3个月孕妇单侧耳廓低电阻点均数为11.7±4,6个月为20±3.1,7个月为23±7.3,8个月为89±18.5,9个月为128±16.7,临产孕妇为169±21.8,产后40日为75±16.2,产后6个月降至11±4.3,表明耳廓低电阻数随不同妊娠期变化而变化。

    用QZT型多功能疾病探测治疗仪,对12只家兔从交配12小时直至分娩约30日妊娠期耳廓低电阻点进行探查发现,在耳廓里面的两个区域出现低电阻点,其数目和区域大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交配36小时后,在耳尖至横嵴中1/3的耳轮内侧出现条状低电阻点群。60小时后低电阻点增多,第5日逐渐减少,第8日消失,第12日低电阻点又重新出现,在20日低电阻点又重新出现,在20日以后妊娠晚期,低电阻点最多,分布面积扩大。

    (2)脏腑病理性改变的耳廓低电阻点反应:内脏疾患时经常可在耳廓上出现压痛点、低电阻点,甚至变形、变色等反应,出现反应的部位也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在89名阑尾炎患者中有73名在耳廓出现压痛点(59例有区域记录),其中30例分布于耳轮脚上缘(大、小肠区)。压痛点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病情加重则压痛剧烈,压痛点增多;病情好转,压痛点也消退。以电热刺激在健康青年麦氏点致痛,一般在5~10分钟内即可在耳廓出现阳性反应点,其部位与阑尾炎患者腹痛反应点一致。
, 百拇医药
    在95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身上测定术前、术中、术后耳廓敏感点时发现,溃疡病患者耳廓敏感点在术中随着手术进展和内脏受到牵拉程度增加而迅速增多,以耳甲腔、耳垂增加较为明显,耳背敏感点增多更为显著,其数量可超过术前1倍以上,且溃疡病灶面积越大,在患者耳廓上出现的敏感点数量亦越多。对于弥漫性胃粘膜慢性疾病患者,虽无明显溃疡病灶可见,但由于炎症浸润面积广泛,因而耳廓敏感点亦大大增加,敏感点增多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区域,而是在某些耳廓区分布数量相对较多,往往出现成片敏感区,并且随着患者溃疡病灶痊愈,耳廓敏感点也逐渐减少。

    (3)实验性脏腑病理性改变时耳廓皮肤电阻的变化:向家兔腹腔内注入灭菌松节油,可造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在注射松节油后,耳廓凹面下1/3低电阻点逐日增多,到第4日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到第7日降到处理前水平;低电阻点增多不是普遍性的,而是“腹区”明显多于“胸区”。实验动物经松节油注射后立即出现严重症状和体征,如后肢瘫软、腹肌松驰、不进食、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第2、第3日开始进食,体重到第6日才恢复正常。耳廓低电阻点的出现落后于体征,在第4日低电阻点达到最高峰时,动物已正常进食,体重已有所恢复。
, 百拇医药
    在无菌手术条件下,于家兔胃大弯处以26号针头向浆膜层和肌层注入40%冰醋酸0.3~0.5毫升。将大网膜固定于注射区,以防止穿孔,缝合腹壁。1星期内动物出现静卧,食减,体重下降,症状加重;1星期后腹壁创口愈口,动物进食、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自手术之日,家兔耳廓沿血管区出现低电阻点,随着病情发展而增加,第15、第16日处于高峰,4星期左右恢复到手术前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别。

    人工胃溃疡手术在耳廓亦引起低电阻点变化,这种低电阻点数量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内急骤增加,且这种由溃疡引起的耳廓低电阻点并不局限于某一点,而主要是集中在耳廓中下部,耳廓低电阻点的多少与人工造成的胃溃疡的面积及胃粘膜慢性炎症的广度有关。耳廓低电阻点,随着病患发展而增加,但落后于体征,低电阻点数达到高峰时,动物已开始恢复。

    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家兔耳廓背面中下部皮肤出现大量低电阻点,并随着病情发展而出现相应变化。结扎前,左耳每日低电阻点均数为1.55个,右耳为1.66个;结扎后,耳低电阻点每日平均左耳出现10.5个,右耳12.8个。两耳出现的低电阻点,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别非常显著。
, 百拇医药
    用埋藏电极(一极放于食管正面正对心后壁,另一极放于胸前壁肌肉后方正对心尖部)刺激心脏,从心电图可见心肌损伤性变化,耳廓低电阻也有轻度增加,第2日的增加有显著意义,但只维持1天时间。刺激心脏后,耳廓低电阻点增加也有一定的相对集中区,主要分布在“胸区”中上部和“胸、腹区”交界处中部,略偏于腹区。

    慢性刺激胃迷走神经也能引起耳廓低电阻点显著增加,在3日后达到高峰,约1星期后恢复到刺激前水平。耳廓低电阻点产生多,往往是弥散分布,而在第4日后趋向于恢复,逐渐相对集中,其部位都在“腹区”。

    4.牵涉痛 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中医文献最早记载了这类现象,如《灵枢·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189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海德·亨利(Head Henry)提出,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称为海氏带(Head’s zones)或痛觉过敏带(zone hyperalgesia),如胃溃疡患者痛觉敏感区出现在T6~7躯体传入神经所分布的皮节区。大约同时,英国医生麦肯兹(Stephen Mackenzie)在深层组织(肌肉、结缔组织、骨膜)也发现痛觉过敏部位,如胆石症患者在右侧第9肋软骨部位有小圆形知觉过敏区。临床上常用的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为美国外科医生麦可勃尼·查理斯(Charles McBurney)所发现,其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胃溃疡压痛点,位于背部T5~7胸椎棘突两侧,为德国消化病医生勃斯(Ismar Isidor Boas)所发现。其它主要内脏病变牵涉痛对应区见表2-1。
, 百拇医药
    表2-1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部位和压痛区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结石 阑尾炎

    牵涉痛部位 心前区左臂尺侧 左上腹肩胛间 右肩胛 腹股沟区 上腹部或脐区

    (二)经脉或穴位刺激对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性改变的调整作用

    脏腑病理和生理性变化均能反映到躯体体表的相关部位。反之,经脉或穴位刺激也可以治疗内脏疾病或调整内脏功能状态,这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有关针灸对脏腑器官功能的影响及调节作用将在第三章将详细叙述。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百拇医药(东子)